为了让非机动车有位可停,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挖掘主干道及桥下空间,近期在全市新增超过1万个非机动车停放空间,减少了车辆侵占盲道、消防通道、人行道的现象。
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“挖潜+靓化”的方式,近期已组织完成东风路-黄埔大道、环市路-天河路-中山大道西等市管八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,挖潜新增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超万个。
记者实地走访发现,环市东路部分路段、小北地铁站等昔日拥堵点,如今车辆整齐入框。市民直呼“方便实用”,地铁工作人员更坦言“管理压力大减”。
小北路地铁站A出口每天进站人流量约3万人。以往地铁站出入口常有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。为此,市交通运输局在地铁站出入口的路两旁、天桥底重新设置停放区。地铁方面和街道等也会加强日常管理。
小北地铁A出口
对此,市民表示,由于这条路比较窄,以前摆放不整齐,连人行道都会堵着,大约剩下20、30厘米,要侧着身体走过去。现在整治过后好很多了。
挖掘主干道富余空间
加密增设停车区域
在环市路等主干道,记者发现,人行道上原本稀疏的停车框变得密集起来,这是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采取的“见缝插针”式加密措施。通过充分利用设施带、人行道富余空间等,新划设了大量非机动车停放区,如在环市东路的动物园南门对面路段、中山大道西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路段人行道上的富余空间,新增施划了可供约1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的停车区。
骑行市民表示,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,也方便了周边市民停车,是一件好事,希望推广。
盘活近千处桥下边角料空间
引导规范有序停车
值得一提的是,路上一些曾被忽视的“犄角旮旯”经充分挖潜后,也焕发了新生。据介绍,市内已有近千处人行天桥下方、高架桥荫蔽处等“边角料”空间摇身变为非机动车规范停车区。记者在彩虹桥地铁站过街天桥底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(天河院区)高架桥底看到不少新增划设的停车位。
在彩虹桥站附近,市交通运输局同样采取“见缝插针”的方式,在桥底、人行道旁规划了约200米长非机动车停车位,可容纳超过300辆非机动车停放。另外,全市八条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已经完成。因地制宜的设计,让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新增超1万个。
翻新80个地铁停放区标识
疏通站点进出通道
地铁站点周边是非机动车乱停放治理的重点区域。记者向市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,本次开展八条城市道路的划线挖潜工作,同步对沿线约80个地铁出入口的停放区标志标线进行了翻新,使得沿线地铁口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容貌焕然一新。
记者在小北、区庄等地铁站看到,经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划线,停车区域划分明确,空间利用效率有效提升。小北地铁站工作人员表示:“以前早晚高峰,电动自行车经常随便摆放,出入口人行道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,乘客进出非常不方便。现在有显眼的停车区域,市民停车规范多了,通道也畅通了。”
小北地铁A出口
因地制宜的创新划线方式是释放空间潜力的关键钥匙。除了传统的直列式外,记者在不少地方还看到弧线、斜向设置等多种布局模式。
来源:广州广播电视台配资股票投资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